官方新闻
News Center体育促进积极健康社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张志勇,孟晓平,刘显,等.体育促进积极健康社会生态系统构建的理论与 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57-71. doi:10.19582/jki.11-3785/g8.2021.03.006 G80-051 1007-3612(2021)03-0057-15投稿日期:2020-09-27 修稿日期:2020-12-04 面对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随之成为最重要、最基础和最 强烈的追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就体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国 家战略和优先发展地位。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嬗变,正改变着“病有良医”的 传统健康观的社会意义,催生出能体现适应人们生活提升和社会动态发展价值 的“积极健康观”。“积极健康”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代表了一种更具有发展性、建 设性的健康理念,它对社会健康问题加以辩证综合和扬弃,实现健康关口前移, 强调体育运动的建设性意义,鼓励人们主动地获得持续的、长久的健康能力, 追求整体全面的健康与生命周期的关照与呵护,它是对新时代健康文化基因的 一种能动的选择和继承,更是人类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满足 人民健康情感需求,引导人民健康行为动机,实现人民健康观念转变,构建积 极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从医养卫生为目标的“被动健康”社会健康维护形态, 向促进和提高生命力为目的的“积极健康”社会健康形态转型,从而科学达成健 康中国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自然成为有重大价值的体育学术研究方向,也是 研究的主要目的。 积极健康观的提出与理论释义1.1 积极健康的内涵 “积极”是正向的、肯定的认知态度,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培养的有意识的期 待,它体现出个体的意愿强烈、主动力行,表现了一个人对于潜力开发的愿望。 “健康”主要包括:1)健康的状态:即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全安宁幸福状 态[1]。2)健康的能力:个体实现愿望和满足需要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包括躯 体、心理、道德的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2]。3)健康的过程:健康不是 一种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趋向最佳适应能力的运动过程[3]。可以看出,健康本 应就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追求过程和不断趋好的动态变化过程,但传统健康观 限于客观问题更关注医养卫生下的疾病状态。 基于对积极、健康的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积极健康”是指个体与社会 通过主动的健康行为,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融合健康环境,达成对完美人格 和更高生命力提升的具有内发能动性和动力性的追求状态(图1)。积极健康以积 极和发展为取向,注重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强调个体对健康追求 的能量与能力[4]。它认为人具有主观的能动性,可以吸收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 发展能量,当生命达到一定的完美状态后,会通过不断的追求打破之前的平衡 状态,再次建立新的平衡,从而使人的生存、生命状态得到不断的提升与优化。 因而,积极健康不是一个固定的指标机制,也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机制,而是 一个动力机制,一个发展机制。 积极健康的内涵Figure ActiveWell-being 在这里积极健康也反映了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在思想、观点上的升华。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积极健康是能够切实提高健康与疾病目标的主 观、生理以及功能性资产的组合[5]。国外诸多学者认为乐观与运动、幸福体验、 韧性等是积极健康的关键性因素[5-7]。国内学者将积极的健康描述为,对生命 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 精神,以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健康[8]。还有学者提出“主动健康”[9-10],其核 心理念是通过改变人生活方式各要素和所在环境,以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为主, 充分kaiyun开云·官方网站依靠自身自我适应和修复能力,达到预防、消除疾病和病变,维持和提高 健康水平的医学模式,提出要把体育运动及健康教育前置,把其作为非医疗手 段干预健康、促进健康,让人们不得病[10]。这都赋予了“健康”以“积极”的内涵 和主动行为的价值。国内外一些学者将积极的、主动的健康作为一种认识和行 为模式,更强调了“物”或者“指标”等外显性、相对固定的客观行为方式,虽然不 同于“积极健康”强调的将其作为一种内在追求状态和理念而提出,但都是对“健 康”概念认识的拓展与丰富,为“积极健康观”的提出和追求提供了历史发展的必 然基点。而且他们都明确提出体育对于健康干预的重要性,认为体育对于个体 乃至社会的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1.2 积极健康的基本假设 1.2.1 “积极”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达尔文 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都表明那些在进化中能够存活并且成熟的生命 形式,倾向于把那些特殊优势技能和优良品质遗传给它们的后代,这是一种积 极的生物性的环境适应。进化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不是被动的适应环境,而 是会努力地去将自己变得与自然更加和谐。可见,人身上存在着某种远远优胜 于其他生命形式的外显的或潜在的力量,这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存在,使得人类 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统治着地球上其他的各种生命形式[11- 12]。正是这种积极性的牵引,推动了事物向更高层次演化的倾向,决定了人类 社会发展是进步而非倒退的结局,使人类有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积极保障了个 体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与追求幸福的需要与诉求,体现了人之存在的终极意义。 1.2.2 “健康”是生物趋利避害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本能的行为 与心理表现,是人类不断地主动去学习更强的有利于生存技能,主动寻求更好 的生存状态,适应生存环境,使生命得到良好的延续。由此也就产生了人类个 体必须能够自觉、主动地去感知和认识利害,合理利用和调动各种资源,及时 调控自己的行为以体现“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趋利避害”的普遍意义决定了 人们追求健康和生命美好的积极活动特质。 1.3 积极健康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3.1 积极健康的理论基础 1.3.1.1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所处的 环境,做出新的、积极正向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种实 际或潜在的积极品质与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幸福生活[13]。积极健康是关 注个体能量形成一种自发的健康观念,人们的健康是靠优势的累积而不是靠问 题(疾病)的解除,因为对问题的解除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不能从本质上、根 本上解决,但是优势的叠加和积累可以长久的、根本性地解决。积极健康将影 响健康的因素集合起来,不仅是致力于个体的健康发展,积极认知、积极情感、 积极行为都是它所追求的,同时更指向社会层面,积极健康的社会制度、社会 环境、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等,从而促进个体、社会的健康处于一个良性循 环发展的状态。 1.3.1.2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个人和社会积极性的关键动力, 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激活剂,可分为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一 般来说一个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求会相继产生[14],每一层次 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人会产生超越基本物质需要 的更高层次发展的精神性需要。当前,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无须争 议的事实,但是达到健康基态是当下很多人能够得到满足的较低层次的需要, 积极健康应是个体在基本健康得到满足后的高层次的个体自我潜能不断被激发、 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良好状态,是个体对美好、健康生活精神追求的必然。 1.3.1.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潜能能力和创造力[15], 强调以人的本性为起点,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为目的。它将人的尊严和内在需求 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尊重人的本质,倡导人性的觉醒和人的自我发现,捍卫人 的权利与尊严。健康是人们良好生活的基础,是人最基本、最关键和最重要的 权利,积极健康的提出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本主义认为要充分肯定人的主体 地位,才能真正反映人存在的目的,从而激发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实现。积极健 康突出强调人在健康追求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主体自身积极、能动的追求过 程。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存在,而他的意义和价值 是人的主体性在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积极的创造活动中产生的。积极健康观 旨在发掘人本身对于追求健康的潜能,调动人本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其主观 能动性发挥出来,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全面的发展,展示出个体追求、实现自 身更高价值的意愿。 1.3.1.4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 科学,自然生态系统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是在人类占据了食物链的顶 端以后,改变了传统自然生态的认识,对生态认识进行了升华,关注于人和环 境的关系。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 并强调了个体发展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的若干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16]。根据自然生态学的观点要架构出积极健康各个维度之间的关 系链接,形成一个循环提升的健康动力链和生成链;根据社会生态学的观点要 求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去认识积极健康,积极健康也是处于多维度、多 层面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的特性。以生态系统理论审视 积极健康,通过健康影响因素的合作博弈、共同进化,可以促进积极健康社会 生态系统的建构。 1.3.1.5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从结构、功能及其两者之间的关 系出发,指出社会系统同生物生命系统一样,也是由各个器官、系统构成的, 各自发挥其功能从而维持系统的稳定。行动系统被概念化为4 个生存的必要条 件: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维模[17]36。在积极健康社会生态系统中,社会 适应表现在积极健康配置要对应社会、科技发展;目标达成表现在建构出积极 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实现个体与社会的积极健康目标;整合功能表现在要实 现积极健康系统构建的资源整合,包括人、财、物的配置与管理;维模主要表 现在实现积极健康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保证系统的动态稳 定性。积极健康社会生态系统的建设,需要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目标达成、资 源整合和规范维模4 个行动系统的功能,在其相互作用中实现积极健康社会生 态系统功能的最大化。 1.3.2 积极健康的现实依据 1.3.2.1 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1 世纪,各种积极的思想、理念在不断地 生成,积极自由、积极老龄化、积极公民身份等,这些积极思想主张人类与生 俱来有着更高的潜能,亦即俗称的“超越极限的潜能”,大部分个体却是处于潜 能尚未开发的状态中,其内在潜力尚未被激活、有待挖掘,积极思想的宗旨在 于挖掘个体潜能、激活沉睡在每个个体最深处的精神力量,实现更美好的自我, 其最终的主旨在于找寻生命之意义[18]。在新时代以“积极”为主导的社会中,积 极健康观顺应我国客观社会发展进程与关注个体力量的大健康格局,打破了传 统思想的枷锁和禁锢,激发了人的潜能,促进人思想的解放和个性表达,是一 种具有普遍性、正能量的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反应趋向,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扩 大和培育,可以使得积极转变为一种社会共识,最终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及运 1.3.2.2国家战略的必须性 2016 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强调 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 2030 年)》中指出要从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关口前移,以 低投入取得健康回报,这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由于健康的生活方 式对个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而健康中国建设初期目标应致力于健康意识的宣 传教育、健康生活方式及健康素养的逐步养成,转变健康理念[19]。世界范围 内正在蓬勃兴起、广泛开展以增进健康、养成积极生活方式为目的的健康理念 与方式。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把运动健身的相关指标全面纳入健康国家 建设[20]。因而,吸收我国先进健康文化的自觉引领,吸纳西方健康文化的成